跳转至

神经科学暑校回顾

湘雅后浪们,你们好!我是2016级临五的王海,大学期间有幸参加了两次不同机构举办的神经科学暑期学习,分别是2018年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LS)认知与神经科学暑期班和2019年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ION)“认识、探索大脑的奥秘”暑期学校。对我而言,这两次学习既是难忘的经历,又是保研简历上的独特一笔,所以希望我的回顾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了解途径和参加原因

我第一次了解到CLS暑期班是好友动态里的分享,但当时没太放在心上,因为发布的招生简章是定量生物学和化学生物学的,兴趣不大;后面认知与神经科学的招生简章一发布,就吸引了我。目前,CLS每年均举办4个暑期班(除了以上3个还有结构生物学),由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轮流负责,一般4月初将招生简章挂在官网:http://www.cls.edu.cn/ 。而第一次了解到ION神经科学暑校是参加CLS认知与神经科学暑期班期间外校同学的介绍,其招生简章一般也是4月初挂在官网:http://www.ion.ac.cn/ 。总之,网上冲浪、跟老师同学交流、关注一些重要的网站都是很好的获取信息方式,而且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对升学准备(保研、考研)和以后的成长都有很大助益。

参加神经科学暑期班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感兴趣。虽然学系解的神经系统部分时被虐了千百遍,但是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复杂性和功能机制未知性仍把我迷得不要不要的。此外,这是一个与国内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优秀学者近距离交流以及结识不同高校优秀同学的宝贵机会。当然,主办方也非常慷概,报销单程路费,吃住全免;相比之下,国外高校的寒暑校大多需要自费,开销较大。借此机会,我还能在暑期学习结束后游览一番帝都和魔都,岂不美哉。

准备阶段

两个暑校面向的对象略有不同:CLS认知与神经科学暑期班大一至大四在校学生均可报名;ION“认识、探索大脑的奥秘”暑期学校仅接受大二、大三在校学生(四年制)或大三、大四在校学生(五年制)报名,因为该暑校还带有保研夏令营的性质(面试安排在最后2-3天,四年制大三学生和五年制大四学生参加)。申请材料大同小异:报名登记表(网上填写)、个人自述或个人情况全面介绍、2封专家推荐信和其他材料(本科成绩单、四六级成绩单、各类奖状和证书),详见官网每年的招生简章。个人自述建议分点书写、逻辑清晰,比如我是按照学习成绩(包括专业、英语和等级证书)、科研经历、其他(学生工作等)和申请原因4个方面;2封专家推荐信建议至少1封是相关领域老师的推荐,解剖学(即人体解剖学与神经生物学系)的老师就是很好的选择,2018年和2019年我分别找过邓小华老师和熊鲲老师,他们都非常热心,剩下的1封我两次都找了苏怡老师(非常棒的老师,很支持学生做大创和对外交流,建议选修她的医学英语学术写作)。这两次申请材料的准备也让我在准备保研材料时较为轻松,只用稍微修改即可。根据入营后主办方老师的说法,入营率为30%左右(100/300+)。虽然随着申请人数的逐年增加入营难度加大,但感兴趣的同学请大胆报名,中南每年都有5-10个进入CLS认知与神经科学暑期班。

需要注意的是,时间安排上两个暑校每年基本撞车,且都在医学院期末考试期间或刚结束(2018年CLS认知与神经科学暑期班:7月15日-21日;2019年ION“认识、探索大脑的奥秘”暑期学校:7月8日-19日)。若撞上考试则需要自己权衡一下,决定参加的同学要准备请假条和申请缓考。我当时就吃了教训,最后比较匆忙:6月20日ION暑校申请截止,6月25日收到录取通知,在教务系统申请缓考2天后发现没有通过,咨询医学教育办老师说超过3天需要湘雅医学院新版请假条(家长短信截图,辅导员、教学副院长和学院副书记签字,医院教务部和学工办盖章),遇上周末只好下周再找领导签字,7月1日完成了请假条并重新提交缓考申请,7月3日审核通过,最后7月8日下午考完医学影像学匆忙赶去机场飞上海。

学习收获

2018年北大-清华CLS认知与神经科学暑期班

暑期班的主要形式是学术讲座(一般上/下午各一场),邀请的讲者是来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神经科学PI,其中包括著名的饶毅老师。他们讲座的内容涵盖了离子通道和神经递质、神经环路、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成像以及心理学的神经生理机制等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可以说是神经生物学选修课Plus版,让我在1周的时间内对神经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初步的认识。说实话,因为生物学的基础比较薄弱,有时提到某个分子、基因、离子通道或某条信号通路或某种技术,我会云里雾里,于是赶紧在笔记本写上课后查阅,借此机会了解了不少陌生的生物学知识;讲座时间长犯困也是难免,但有些老师真的能让我全程在线,比如李毓龙老师讲神经传递,以囊泡转运机制的发现史为主线,讲述了2013年三位诺奖得主的工作,语言幽默风趣,还不时点人提问“如果是你,你怎么来设计这个实验”;讲座结束后会有提问时间,提问结束后老师还经常被围一圈,当然大多是生科的同学在提问,不过即使旁听也能学习别人如何思考如何提问以及从老师口中得到他的理解。此外,主办方还安排了实验室参观,我去了北京大学王克桢实验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和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实验室的设施设备都非常高端。

CLS暑期班合影
CLS暑期班合影

除了满满当当的课表,难忘的还有与优秀组员共度的时光:一起经历北京夏天的大雨,一起吃遍北大的食堂,一起撸串,一起逛北大、清华和南铜锣巷,一起排练节目“冰与火之歌”(凉凉+暖暖);还有大家努力准备文献汇报比赛的三个夜晚——在金光生命科学大楼讨论到十点左右,一起回到酒店接近十一点,洗个澡继续修改PPT到十二点多——最后出乎意料拿了第一,每人获赠一本《北大读本》,结课后大家互相在上面签名,约着以后发了SCI请吃柳叶刀烧烤,这大概就是最好的相遇和礼物。

小组成员合影
小组成员合影

《北大读本》与签名留念
《北大读本》与签名留念

2019年ION“认识、探索大脑的奥秘”暑期学校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是蒲慕明院士领导的国内该领域研究的国字招牌,很幸运有机会去那里学习了两周。研究所的建筑是日本人设计的,与日本东京大学相仿,在里面上课和瞎逛真的很有感觉。与CLS暑期班一样,ION暑校的主要形式也是学术讲座(一般上午或下午安排两场),但内容更为全面和升级,邀请的讲者是所里不同研究组的PI。此外,还安排了两个特殊环节:一个是博士生经验交流,邀请的是发表了《Nature Neuroscience》一作和《Nature》一作的两位师兄,听别人的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记得一位学长分享了自己如何从实验室管家到考研进研究组最后发顶刊的心路历程,还有自己设计各种实验装置并申请专利的插曲;另一个是蒲慕明院士的夜谈会,回顾了他从美国归华建立中科院神经所至今二十年,还叮嘱我们如何做人做事做科学、如何自我教育等等,最后还分享了几本科学家的传记和他本人的读书笔记(电子邮件索取)。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建筑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建筑

蒲院士夜谈会后合影
蒲院士夜谈会后合影

与CLS暑期班不同的是,ION暑校的实验室学习不是纯参观,而是两周的实验室轮转(一般是上午或下午):第一周是选择两个研究组(各两天),第二周是自由选择。第一周我在竺淑佳老师组(突触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组)和熊志奇老师组(疾病神经生物学研究组)轮转。竺老师是一位刚回国组建实验室的PI,研究方向是她博士后阶段的课题NMDA受体,本人非常亲切,专门花时间与我们进行了交流,还安排师兄师姐给我们介绍了自己的成果和正在开展的项目;实验方面,我们上手了膜片微电极的拉制和爪蟾卵母细胞的RNA显微注射,观摩了膜片钳电生理记录的过程。熊老师主要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当时他本人有事回长沙了所以没有面对面交流,我们主要跟着师兄师姐,学了提取RNA、制胶点样跑胶洗胶和传统的暗室曝光,上手了大鼠灌注固定取脑,观摩了激光扫描共聚焦和双光子断层扫描。第二周我参观了陈跃军老师的细胞培养室,师兄讲解了他们培养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过程;参观了杜久林老师的斑马鱼平台;旁听了孙衍刚老师的组会。总之,经过两周的学习,能感受到中科院神经所确实是国内神经科学研究的沃土。

不知不觉就回顾了这么多,关于吃喝玩乐和ION研究生的培养便不再赘述。我本人一直对神经科学比较感兴趣,保研时也衷于初心将神经外科、脊柱外科和眼科作为目标科室,所以这两次学习经历自然而然成了我简历上的亮点和面试中的谈资。在此建议各位湘雅后浪:如果较早确定了目标,最好想办法增加与目标相关的经历,不仅增进了解,而且助力升学。 最后再推荐一下北生所(NIBS)暑期训练计划,面向本科生,为期五周,免住宿且每周有生活补助,详情请见:http://www.nibs.ac.cn/

16级临五 王海
写于2021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