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德语学习

写在前面:有些东西不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就知道它有什么用。你懵懂地播下一颗种子,一年四季不间断地为它悉心浇灌,除虫,施肥,等到若干时间后,会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意想不到的果实。


2016年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我爸妈撺掇我去学一门外语,最好是学德语。我当时没有任何想法。说到外语,我高中英语学的可以基础不错,大一四六级考过了,也就当个任务似的,没有太大的热情,也没有太大的抵触。所以这时候我的第一想法是:太麻烦了吧!而且要学也学日语韩语这种吧,还可以方便我看漫看剧。

我妈:德语学的人少,而且德国的医疗很厉害,以后说不定会有什么用呢?反正学都是学嘛,你先去试试。
我:好吧。

我随便报了个班,麓山南路上的鸿鹄教育在做宣传,专门做小语种培训的,我就去了。试听了一节课,感觉还可以,老师Dieter讲德语听起来很舒服,也是个有趣的人。

我了解到,德语的分级是按照歌德学院等级来的:入门即A0,初级包括A1、A2,中级包括B1、B2,高级就是C1、C2。老师们都有德国留学经历,一般水平在C1到C2;国内德语培训最高大多也就是B2水平。交费的时候,班主任老师跟我讲,德语属于比较难的语种,一开始学会有些吃力。如果学到B2,整个过程大概要2~3年,花费要2万左右。我考虑到自己的懒癌,想着要不就先报个A1试试。

刚一上课其实还好,毕竟一开始跟初学每一门语言一样,“你好”“早上好”等简单的词语句子。每天回去要在学习群里发自己练习的发音。大一的课程相对轻松,我学习热情还挺高,发语音很积极;就是平常不爱背单词,让我在一次次的上课过程中感到越来越吃力。

我现在反思自己德语单词记不住,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当然是我老拖延症了,一向是个不拖到最后一刻不会做的人;加上一周中又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事,在周六上课的德语班,当然是周五晚上再想着怎么对付过去啊(现在想来那时有太多“对付”的心思)。

客观原因也很明显,德语太太太麻烦啦:跟英语比起来,虽然都属于日耳曼语系,但它们字母读音不同,词汇不同,语法不同。最让人头疼的是,它的词汇有阳中阴复四种词性,每次记单词不仅要记词语本身,还有它的词性,还有它的复数。有些你觉得完全不可数的词语,也有复数;甚至有时我用阴阳五行强行解释词性,也很难找到规律。

于是,记不住单词——上课听写一塌糊涂——影响新课学习,挫败感——单词又没记。这种恶性循环基本持续了大一上学期,到了期末考试,我更没心思学德语了。跟老师商量停课前,他告诉我,寒假还要补至少一周的课。我一听,更不愿意了。刚上大学,第一个寒假好不容易盼来了,还要缩缩水?我不去。我跟老师说,要不我跟下一个班吧。就这样,大一上学期的德语我就这么水过去了。

直到大一下,我咬咬牙,觉得不能这么对不起爸妈出的钱(说实话,这个念头一直支撑着我度过了很多个懒惰想逃课的时刻),跟了一个新的班级,慢慢地,我从一开始的稀里糊涂逐渐上道了。大一暑假,我提前结束了假期,返校在德语班附近跟小伙伴一起租了房子,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集训;也就是在这样一天6~8小时的密集语言学习中,我的德语有了质的飞跃。回想起那段时光,每天上课的确比较辛苦,但生活非常纯粹,只用考虑把语言学好就可以了;沉浸在德语氛围中,同时也认识了一群优秀而有趣的小伙伴,我想我渐渐喜欢上了在德语班学习的感觉。

大二我们从南校搬到了湘雅新校区,这对我的学习是个全新的考验。就我自身情况而言有以下几个麻烦:1.大二开始医学专业课数量迅速增加,难度拔高,单是应付平时的课业就要耗费不少精力。2.新校区距离德语班路途遥远,单是通勤时间来回就要一个小时,更别说遇到什么特殊情况。就德语学习本身而言:1.开课次数变多,周末有一天半的时间都要上课,星期中间的某个晚上也要加课。2.开课难度增加,从一开始的词汇及阅读课程,增加到了阅读、听力、口语三者齐头并进。这些都是我当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我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合理安排时间呢?

最大的困难其实是心理上的障碍,也就是懒惰。看着很麻烦的一件事,总是有望而生畏的感觉,于是我会打退堂鼓:算了算了别去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怠惰,我发现自己就算不去上德语班,空出来的时间也荒废了;再加上德语班上总有那么几个积极分子,不管离得多远,风霜雨雪都不缺席,一方面让我感到羞愧,一方面又激励鼓励了我。所以大二一年,我在小伙伴的陪伴鼓舞下,坚持了下来。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德语的各个方面,除去语言本身,我还知道了德国的不少知识,譬如圣灵降临节,车票的分类,租房时的注意事项,圣诞集市上的德国热红酒,歌德和席勒等等。这些小知识被老师Dieter、Elfie绘声绘色地讲出来,穿插在课堂的各个角落,我的目光从小小的教室,医学院,长沙,驰骋到了半个地球以外的地方,在那个以严谨守时著称的国度徜徉……是真的很快乐的体验呀!

大三又是新起点,2019年初,我们再次换了校区。我与德语班的距离再次拉远,从坐公交913变成乘地铁1号线转公交才能到。我承认,到那时学德语的积极性已经趋于平淡;并且,德语班惺惺相惜的姐妹想去亲自看看莱茵河,她休学一年只身前往德国,我少了一位战友;再加上保研的压力,我决定,要在大三暑假以一次歌德学院的考试暂停我的德语学习。与老师和其他同学做了最后的告别,2019年7月底,我报名了歌德学院等级考试,并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准备。

歌德学院考试是留德官方承认的语言认证考试之一,当然还有其他类型的考试,我没考过不太了解。它分为听力、阅读、写作、口语四个部分,每一部分满分100分,单独打分,必须四部分全达到及格线(60分)才能拿到完整的语言证书。它在国内有几个考点,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可报考等级从A1到C1不等,C2似乎仅极少数城市可报名,且要将考卷寄回歌德学院德国总部批改。由于许多德国学校对留学生的德语要求是,至少有歌德学院B1证书,我决定考B1试试看,并最后确定了9月4号在上海的考位。

既然要准备考试,在老师的建议下,我购买了两本参考书,在b站上看了一些up主的经验分享,安心扎实地准备了大半个暑假。整个准备期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词汇的积累。只要词汇量上来了,阅读、写作和听力基本不会有太大问题。这一点我相信任何一门外语学习都是这样。但口语是个大问题,我之前练习的不多,当时在家里又没有可以练习的对象,只能每天对着空气巴拉巴拉,因此最后心里还是比较忐忑。

暑假结束时,我基本背完了一整本B1常用词汇小册子,会写作文(模板套路),听力水平飘忽不定,口语勉勉强强。就这样硬着头皮去上海考试。一开始说不紧张是假的,跟一起考试的一个男生交流,他说他考第二次了,加深了我的不安。等到考试入场,一个挺着大肚子,高鼻梁的德国小姐姐给我照相,我为了掩饰紧张,傻兮兮地冲她笑了笑,她用德语说我笑的很好看很开心,我一下子就不紧张了!德国考官说的考试注意事项我也都听得懂,一下子增强了我的信心!就这样,阅读、听力和写作很快就结束了。听力我自己感觉一般,比平时听的快,只能半蒙半猜过去。到了口语阶段,其实话题就是普普通通的自我介绍、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没想到我的搭档小姐姐比我更不熟练,我哭笑不得的时候也为她捏了一把汗,在稀里糊涂和牛头不对马嘴中结束了考试。

如释重负。快乐回校。一个月左右后,成绩公示,我居然四项都通过!虽然写作和口语是低分飘过,不过可以拿到证书,也是很开心的事呀,薄薄的一张纸为我几年的德语学习画了一个恳切的分号。

语言学习是持续的过程,坚持是诀窍。以上与诸君共勉。

16级麻醉 林雨琪